简介

从分身开始证道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章 歌颂家世(2/3)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

在这些人的圈子里,精神上的需要并不多。就我亲眼看到的来说,牧师的世俗藏书,包括几本法国旧田园小说、盖斯诺[11]的田园诗、盖勒特[12]的喜剧和一本读得破烂不堪的《闵希豪森》[13]。两三卷零散的维兰特[14]著作,似乎是从城里借来的,一直没有归还。人们唱荷尔蒂[15]的歌曲,只有青年人或许随身携带着一本马蒂逊[16]诗集。牧师本人,遇到谈这方面的问题时,三十年来,每次都要问:“您读过克罗卜施托克[17]的《救世主》吗?”回答也自然说是读过,他听了以后,就小心谨慎地沉默起来。再者,宾客们也不是那些博雅之士的圈子里的人,这些博雅之士力图通过加倍的精神活动,培养时代风行的文化,并且通过高尚的教养,加以巩固;他们是属于那个悠闲自在的阶级,这个阶级的人,只限于享受那些博雅之士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,自己不肯再去绞脑汁,只要是日子过得富裕,他们就一味地寻欢作乐。

但这全部荣华,本身就已经隐藏着崩溃的苗头。牧师有一子一女,他们两个人的爱好,和周围的人都不相同。儿子也是牧师,预定要继任父亲的职位。他和年轻的农民们建立了多方面的联系,同他们一起成天泡在田地里,或者坐车到牲口市上,用行家的眼光,摸抚着检查年轻的母牛。女儿则一有机会,就脱下希腊式的服装,退到厨房和菜园里去,费心张罗,好让那些好动不好静的客人们,游玩回来后,有像样的饭吃。对于讲究吃的城市居民来说,牧师家的饭菜,在吸引他们下乡的力量当中,也不是最微弱的;那个管理得很好的大菜园,就是一贯勤劳和十分爱好整齐的明证。

牧师的儿子忙忙碌碌,最后娶了一个家资富有、身体强壮的农家姑娘,搬到她家里住下,六个工作日都成天给她家照管田地和牲口。他在候补较高的圣职期间,练习着做播种人,把神圣的种子,疏密得当地一把一把撒出去,并且以实际除草的形式,练习着铲除邪恶。牧师家里对此大为吃惊和愤怒,尤其是当人们考虑到,那个年轻的农家姑娘,有朝一日要到那里去做主妇,掌管家政,而她这个人,既不会以恰如其分的妩媚姿态躺在草地上,又不会以牧师家女主人的身份烤只野兔,端到饭桌上来。所以,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:已经渐渐度过青春初期的女儿,要么能够招一位绝不背离自己的社会等级的青年牧师做女婿,要么今后还长期是使家庭团结在一起的力量。但是,这些希望也都落空了。

注释:

[1]日耳曼部落联盟之一,“民族大迁移”时期(公元4—5世纪)侵入瑞士北部(当时属于罗马帝国)。

[2]指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后分配被征服的土地。恩格斯在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中指出,这一分配是按照氏族制度进行的。在每个氏族内,用抽签方法把耕地和草地平均分给各户。不久,单块的份地变为可以转让的私有财产即自主地。

[3]即歌德的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(1774)的主人公维特。一八〇八年歌德发表了几封《瑞士来信》,这些信据说是人们“在维特的信件中发现的”,实际上是歌德一七七五年第一次瑞士旅行的观感。这里指的是第二封信里的话:“难道瑞士人是自由的吗?难道这些闭关自守的城市里的富裕市民是自由的吗?难道这些住在悬崖绝壁旁边的穷鬼是自由的吗?真是什么骗人的话都编造出来啦!尤其是把这样一个拙劣的童话泡在酒精瓶子里保存着。他们从前摆脱了一个暴君,一时可以自以为自由了;如今亲爱的太阳用压迫者的尸体给他们创造了一群小暴君;如今他们还老讲这个陈旧的童话,人们都听得腻烦了:他们从前争得了自由,后来就一直保持着自由;如今他们坐在自己的围墙背后,被自己的习惯和法律、错误和市侩作风禁锢起来,如果人们已经像土拨鼠似的被雪封闭了半年之久,看一看外面是什么样子,也是很值得的嘛。”

[4]英、奥、俄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和法国作战时(1799—1802),瑞士曾成为战场。

[5]指法国大革命的思想。

[6]“仲裁宪法”是拿破仑在一八〇三年颁布的。瑞士原来是由各州组成的松散的联盟,一七九八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,成为中央集权制的海尔维希业共和国。一八〇三年,拿破仑把瑞士变成联邦国家,“仲裁法令”就是这个国家的宪法,它和海尔维希业共和国宪法相比,后退了许多,但也肯定了法律上权利平等的原则以及居住和迁徙的自由、贸易和职业的自由等权利。

[7]比利时地名。一八一五年,俄、英、奥、普鲁士组成的联盟在这里彻底打败了拿破仑。

[8]指维也纳会议(1815)后,欧洲出现的反动局面。

[9]指瑞士人当时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,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自从十五世纪获得独立以来,一直是个有政治自由的民主国家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喜欢从分身开始证道请大家收藏:(m.211xs.org)从分身开始证道211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上一页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